详细介绍
《从震区少年,到全国人大代表》
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萍。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
十年前的一个中午,
还在读初一的我,
在校门口等待进校的铃声。
突然间,耳朵里嗡嗡作响,
我被身边的人拽着往外跑,
就在那几秒钟,
天旋地转,什么都看不见了。
在我的身后,
比我慢几步的小伙伴,
被压在了轰然倒塌的校门之下。
那是2008年5月12日,
下午2点28分,
那一年我12岁。
那次灾难中,
我失去了亲人,
还有很多同学和老师。
但幸运的是,那一年,
我身边涌现出很多很多人,
他们保护关心帮助我,
让我渐渐从灾难的痛楚中恢复过来。
2008年的冬天,
除了我的爸爸妈妈,
我还有了一对 “新父母”。
他们在遥远的浙江台州,
在一项帮扶活动当中,
我们组成了结对家庭。
我记得第一次去他们家,
是2009年,那时的我,
刚从农村出去,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
那天晚上,因为不习惯陌生的房间,
我有点儿害怕,
结对妈妈见我房间一直亮着灯,
就过来陪我。
我睡着前,
听到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没关系,阿姨陪着你。”
原本的计划,
是每年他们资助我3000元学费,
持续三年。
可是如今,
他们依然是我的结对父母。
十年间,
我们始终保持着不是血亲,
更胜亲人的情感。
这是我的第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
我学到了珍惜,
也学到了感恩。
我进入了一家文化机构,
开始做艺术服务工作,
我们邀请文化艺术界的嘉宾,
来给普通老百姓做讲座,
教学、分享、交流。
到目前为止,39期讲坛,
每一期到现场的观众,
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渐渐发现,
和我一样的普通人,
内心有着如此强烈的,
对文化艺术的渴求。
一个普通的青年,
距离全国人大代表有多远?
我想说,
过去“ 人大代表 ”对我来说,
是一个思政课堂、电视、报纸
和新闻app里的词,
如今,它成了我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得知自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那一刻。
我无比兴奋,
我也在思考,
自己能做些什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我想起了第二个故事。
去年夏天,
我们邀请了一位朗诵艺术家,
来到经典艺术名家讲坛。
当天,在听了好几首精彩的朗诵后,
一个瘦瘦的、带着黑框眼镜的男士,
举手来到了舞台上。
这位特别的观众叫刘建,
是四川什邡一所村小的语文老师。
2008年,他所在的学校受灾严重。
(同期)地震了以后,
我们重灾区,
我班上的孩子走了14个。
然后殷老在2011年的时候,
赶到了地震灾区。
殷老说:“走了14个孩子,
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点什么。”
就这一句话。
然后我回去的时候2013年,
我就给孩子们写了一本诗集。
当时殷老师,在书上给我签了几个字。
2011年,在什邡地震灾区,
他写的是“朗诵让诗歌插上翅膀飞翔”。
这次演出,
让他决心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
那一刻我发现,
文化艺术的力量如此强大。
我所从事的传递、普及
文化艺术的这份工作,
它的意义在于让文化和艺术
滋养更多平凡的心灵。
这种力量,
能强大到能给困境中的人以支撑。
这件事,
值得我认认真真做下去。
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
亲历了灾后重建的青年女性。
我目睹了这些年,
我的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一直迫切地渴望,
自己能从一个受助者,
变成一个回馈者。
从变化的见证者,
变成变化的推动者。
(同期)当时那么大的一个考验,
但是党和政府把我们人民
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所以在我们青川有一句话:
叫做“有手有脚有条命,
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这是我特别深的一个感触。
我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
相比同龄人,能更加具体地、深刻地
感受到我所处的是一个
多么强大、多么温暖的国家。
我想,这份渴望,
是我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源动力。
而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的身份,
能更好地帮助我,
把这份渴望变成现实。
在这个过程当中,
见证了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我,
会把文化艺术的传递和普及,
作为今天自己选择的道路。
我愿意成为一名文化建设的新兵。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为给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强,则中国强。
我是新青年 徐萍。
人大代表,
重任在肩。
年轻如此,
以何履职?
她说:
“青年有力量,
文化有力量。”
她愿做文化建设的新兵,
给更多普通人
遐思和想象,
星空和远方。
新青年对话·徐萍
访谈实录